3月22日,202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山东节水宣传月”主题宣传活动在聊城市会议中心启幕。活动现场,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的“沿着水网看山东”水旅融合精品线路视频,生动展现了位山灌区、东昌湖等地的生态画卷,而“十佳水旅融合景点”的颁奖更彰显了水生态与文旅经济的深度融合。
作为全国“节水型灌区”标杆,位山灌区管理单位负责人现场分享了“法润灌区”经验,通过法律规范与节水技术结合,年均节水60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扩大10万亩。水利志愿者代表的集体宣誓则将活动推向高潮:“作为水利志愿者,在此庄严承诺,做水资源的守护者、做水生态的捍卫者、做水文明的传播者”水利专家、各相关单位负责、企业和事业单位代表、媒体记者等与会者,共同见证了这场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水利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动员会的举行。
聊城,这座曾因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六分之一而饱受掣肘的城市,近年来,以“四水四定”为纲领,实施多项重点水利工程,交出了一份硬核成绩单:2024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8.84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31.3%和37.6%;地下水水位持续回升,超采区面积明显减少;徒骇河雨洪资源利用工程通过疏浚河道、建设滞洪区,将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实施位山、彭楼等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2024年以来新增年节水能力3400万立方米;再生水管网延伸工程让城市污水“涅槃重生”,成为工业与生态补水的“第二水源”。
在位山灌区数字孪生平台的屏幕前,工作人员轻点鼠标,蓝色的“河水”在“渠道”中缓缓流动,经过各支渠口的时间、水位、流量等信息跃然眼前。“一张图”上,灌区渠系、各类水工建筑物、监测站点等信息一目了然数字化的加持,相当于为农业生产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在智慧治水领域,位山灌区数字孪生系统堪称典范,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信息化科副科长梁以昌介绍,通过逐渐完备数字孪生体系,他们建成集卫星遥感、2000余处监测站点,1100余处高清视频监控等于一体的“天空地水工”立体感知网,实现骨干渠道工程、供用水工程的远程监管,明显提升了灌区供用水及工程管理能力。聊城,正用科学治水兴水的实践破解城市缺水的密码。
乡村振兴的“水密码”,同样生动诠释了水土流失治理带给群众的直接利好作用。家住开发区大胡小区的居民张先生谈及家乡东阿县的变化感慨万千:“过去水土流失严重,地里留不住水,小麦亩产不到800斤,也赚不到什么钱,我们不得已外出打工。但是近些年乡亲们都说土地越来越肥沃,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村里发展起了草莓种植和采摘产业,我家5亩蜜薯地收成也很不错,我现在在城里打工也慢慢变得安心,家人也能卖点农产品,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我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为引领,在水土保持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2024年水土保持率跃升至96%,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通过实施徒骇河、马颊河等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构建起“拦蓄调引”一体化防洪体系,成功抵御多轮极端天气考验。同时,率先建立市级基层站所标准化管理体系,11个基层段所获评省级示范称号这些成绩,让我市生态修复成果逐渐显露:东阿县创新“一核四维九策”治理模式,完成荒漠化治理1.36万公顷,打造了34个生态整治示范村,带动全市新增省级美丽幸福河湖5条,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突破90%,目前全市河道绿化达标率超85%,昔日的风沙之地蜕变为“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贡献了“聊城样板”。
市水文中心水环境监测中心检测员郭中伟,从事水质检测工作已经32年了。“过去农村水样受条件和环境限制,浑浊度常超标,现在农民朋友喝的用的水和城里的一样干净和优质。”在莘县燕店镇,村民马宽于五年前回乡创业,他对家乡水质变化的感受尤为明显:“过去村里水质不行,烧开的水需要沉淀很久,全是渣渣。现在,村里饮水安全完全不需要过多的担心,烧的开水存留的水垢特别少”现如今,全市农村供水水质持续稳定达标。聊城以“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为目标,通过规模化供水工程、智能化改造和管网升级,全方面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向高质量供水保障转型。截至2025年,全市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人口率稳定达100%,完成4500个村庄管网改造,安装智能水表131万块,线%,水质达标率跃居全省前列。通过县域统管和标准化创建,建成从水源到龙头的全链条智慧管理体系,让“放心水”真正流入千家万户。农村饮水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全市在初步完成农村供水“县域统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统管工作质量,鼓励引导各县(市、区)建管并举,加快“安装、维修、服务、缴费”4个直管到户,深入开展农村供水智慧化管理,推动实现县域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保持水质日检、月检、巡检、抽检常态化,确保全市农村供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
水质的变化不仅为群众带来了放心安全的饮水和用水环境,更直接带来了水生态环境的修复,甚至改变了候鸟迁徙路线。莘县环保志愿者宋锦锦在马颊河湿地观测到白鹭、灰鹭、黑翅长脚鹬等物种,“这是聊城水环境改善的最佳见证。”莘县通过水生态修复工程显著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重塑了候鸟迁徙通道。依托马颊河湿地等生态廊道,当地实施了系统化生态治理,包括河道清淤扩容、水生植被恢复以及人工浅滩营造,为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空间。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马颊河湿地已观测到白鹭、灰鹭、黑翅长脚鹬等20余种迁徙鸟类,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占比超过30%。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聊城率先出台《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构建“取水用水回用”全链条管理体系。东昌府区通过水资源监控平台对145家取水户实时监管,位山灌区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万亩农田精准配水,较传统灌溉方式节水30%。市水利局联合多个部门建立节水联席会议制度,将节水纳入企业信用评估体系,29家高耗水企业全部完成节水改造。
在聊城,节水理念已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细胞。信发集团通过再生水回用替代50%工业用水,年节水4900万吨,节水量相当于3个东昌湖;冠县创新“以电折水”计量模式,75眼监测井数据实时传输,为农业节水提供精准依据;鲁西化工集团建成全国首条氮肥生产废水零排放生产线万立方米,相当于两个东昌湖蓄水量;依托阳谷县塑胶节水管材产业园,阳谷县支持企业抢抓国家鼓励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机遇,推动节水、水处理领域设备更新,重点用水产品以旧换新。聊城市将培育节水服务企业作为推动节水工作的重点工程之一,在全市重点用水单位推行“合同节水管理”模式,通过提供节水改造和管理等服务,分享节水效益,以市场化手段推进节水工作,以节水效益带动企业发展。
随着《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宣贯深入,这场“以水定城”的绿色变革正在聊城发生,书写着北方缺水城市的转型样本。
聊城又称“运河古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水治理注入历史厚度。在临清钞关遗址旁,市民范长民指着波光粼粼的河面说:“小时候运河里时常有垃圾出现,怎么清理都不干净,现在大家护河护水的意识增强了,水自然变清了,你看,白鹭都回来了。”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聊城国控考核断面全部达标,优良水体比例达80%,较考核目标翻倍。这组数字背后,是持续十年的生态攻坚:截污管网延伸至每条街巷,雨污分流改造覆盖90%老城区,生物治水技术让河蚌成为“清道夫”。在临清鲁西国际陆港,昔日的工业码头变身生态公园,古砖窑遗址旁新栽的银杏林与古槐相映成趣,见证着发展与保护的和谐共生。生态修复让运河重焕生机。东昌湖水域湿地中的蒲草、芦苇、睡莲等构建起立体净化系统。护国隆兴寺旁,曾消失的苍鹭重返湿地,与白鹭共享碧波。河清岸绿还催生幸福经济,清晨,水上巴士载着游人穿梭于历史街区旁的运河水道;傍晚,熙熙攘攘的商贩在运河桥畔点亮霓虹。运河附近随处可见的生态公园,让运河充满绿意。
背靠东昌湖眺望大运河,清澈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从数字孪生的智慧治水,到“四预”防汛体系筑牢安全底线,再到“三水统筹”改革守护生态红线;从“县域统管”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到“效益河湖”激活水经济新动能,聊城水利人用实干作答,奏响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的三重奏,谱写出一曲新时代的“江北水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乐章。从“缺水之困”到“兴水之变”,聊城以水为笔,绘就了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壮美画卷。这场始于世界水日的行动,实则是365天不曾停歇的民生守护。当每一滴水都被赋予科技的温度、制度的刚性与文明的自觉,“江北水城”正以奔腾不息的姿态,书写着人水和谐的齐鲁新篇章。正如聊城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会忠所言:“治水兴水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以更坚实的工程基础、更智慧的治理体系、更普惠的民生实效,守护好这座城市的发展命脉。”
脚步丈量春色 行动践行文明——“春耀齐鲁 共筑文明”2025聊城市直职工健步走活动侧记